过大礼怎么办,需要些什么? - 新加坡版本
May 12,2024 | Changjiu Chinese Wedding Shop
过大礼是什么?
过大礼,也被称为下聘日,是新加坡华人文化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婚前活动。它象征着新娘和新郎家族之间的正式订婚,新郎会向新娘家族赠送一系列礼品,以表达对抚养自己女儿的感激之情,并展示他对婚姻的诚意。女方也要记得准备回礼给男方哦!过大礼通常在婚礼前2到4周举行。
过大礼为何重要?
过大礼被视为两个家庭展示尊重和感激的机会,以建立持久的关系。换句话说,过大礼是巩固两个家庭之间感情的方式,也是庆祝夫妻对彼此的承诺。
过大礼的一个关键方面是礼品的选择。每个籍贯都有自己的习俗和传统,所以赠送的礼品有些不同。尽管社会的现代化,许多家庭仍然坚持这些习俗,主要是因为新郎所赠送的每份礼品都蕴含着特殊的意义和祝福。但随着社会的变化,礼品选择简化多了。
选择过大礼仪式的吉日
过大礼的另一个重要的步骤是选择吉利的日期。在新加坡华人文化中,某些日期被认为是吉利的,而其他日期则被视为不吉利的。因此,选择正确的日期对确保婚姻成功和幸福至关重要。
为了谨慎起见,一些夫妇选择咨询风水师,根据他们的八字配对来确定他们的过大礼的吉日和时辰。建议避开一年中的不吉利时期,如清明节和七月。
如果家族不太讲究日期,选择一个所有人都有空的日期也是可以的。
过大礼应该遵循新娘还是新郎的籍贯?
正如前面提到的,不同的籍贯有自己的习俗和传统。网络上有许多不同和矛盾的建议 - 有些说因该遵循新娘的籍贯因为礼品毕竟是送给女方的。但这是错误的!正确的方法取决于双方的籍贯的综合。因此,咨询专业人士确定适当的过大礼物品非常重要。但不要担心,因为大多数籍贯的过大礼礼品相似,除了一些食品和珠宝。例如,潮州的礼物通常包括四点金(项链、手链、耳环和戒指),而粤语的礼物包括龙凤镯。
籍贯与过大礼:是否需要严格遵循?
这些做法没有固定规定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采纳其他籍贯的文化。例如,即使不是他们自己的籍贯也可以给客家新娘送上一套四件黄金首饰。
不同籍贯的过大礼品有些什么呢?
我们根据不同籍贯编制了一份详细的过大礼物品清单。如果您喜欢简单的仪式,我们也准备好了一份简化的过大礼物品清单。
简化的过大礼物品清单
- 一对龙和一对凤凰蜡烛: 新郎将一对龙蜡烛交给新娘家庭,而新娘的母亲将一对凤凰蜡烛递给新郎。交换蜡烛的行为象征着新郎和新娘被各自的家庭接纳。蜡烛在婚礼当天同时点燃。
- 聘金红包
- 尿布红包/离乳礼金:新郎准备离乳礼金送给新娘的母亲,以表示感谢她抚养新娘。
- 罐装猪蹄
- 2瓶酒或烈酒:代表新郎的孝心。根据岳父的喜好选择酒类!
- 酒瓶沙袋: 可将酒放入纱袋中。
- 12粒橙子:12代表一年的月份,象征着一年的财富和好运。
- 红门彩
- 五谷豆:五谷丰收、丰衣足食
- 六京果
- 结婚蛋糕/喜饼
- 红盘
- 装饰品比如喜帖等
- 过大礼篮子:福建人使用黑色篮子,潮州人使用棕色篮子
请看以下根据不同籍贯的详细过大礼物品清单。
潮州过大礼清单
福建过大礼清单
广东/客家过大礼清单
回礼和新娘的嫁妆
作为对婚姻的接受和对新郎家庭慷慨的赞赏的表示,新娘家庭通过退还部分礼物来回报。这种行为,称为回礼,象征着家庭之间祝福的分享和相互尊重。除此之外,新娘家庭还会向新郎赠送额外的物品和红包。
在回礼过程中也会呈现新娘的嫁妆。新娘的嫁妆是由新娘的父母送给她的。它代表了对女儿婚姻的祝福和美好愿望。嫁妆物品与回礼物品一起在过大礼仪式后带回新郎家。
回礼和新娘的嫁妆礼品清单
- 过大礼物品的一半,不包括酒瓶
- 2瓶橙汁
- 回礼红包
- 岳父岳母红包
- 女婿红包 - 可用来代替女婿裤/腰带/钱包
- 甘蔗红包
- 带路鸡红包
- 茶具套装
- 子孙桶聚宝盆
- 两双红木屐或拖鞋
- 针线盒
- 新娘红扇
- 红伞
- 新床单和被褥
- 一对安床灯
- 毛巾
- 百子千孙尺
- 旺炭
过大礼仪式步骤
第1步:到达新娘家,交换吉祥语
一般由亲戚或长辈陪同新郎前往,最好是双数人数。
第2步:新郎向新娘家庭赠送过大礼礼品
有关要赠送给新娘的礼品,请参考以上的过大礼清单。别忘了包括聘金!聘金的金额应在家庭间事先讨论。通常范围在$1,888到$8,888新元之间,通常以吉祥数字8结尾。
第3步:新娘家庭向新郎家庭回礼
在收到礼物后,新娘家会把一部分收到的礼品,包括聘金,还给新郎家。此外,新娘家也需要赠送女婿红包,以表示他们的感激和赞赏。
第4步:妈妈送嫁妆给女儿和女婿
接下来,新娘的父母将赠送一套嫁妆礼品给女儿。嫁妆是新娘家庭财富和繁荣的象征,代表了对女儿婚姻的祝福和。嫁妆通常包括茶具、珠宝和针线盒等物品。嫁妆礼物与回礼一起带回新郎家。
过大礼:拥抱并享受这一过程!
随着社会的发展,过大礼的做法也在不断变化,许多做法不再严格遵循。但过大礼的精神始终如一:就是两个家庭在爱与婚姻中相聚时展示善意和尊重的一种姿态。